前不久,電視劇《我的阿勒泰》在央視一套黃金檔和愛奇藝微塵劇場同步播出。作品改編自新疆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,講述了懷揣文學夢想的女孩李文秀回到母親生活的阿勒泰牧區(qū),與當地牧民互幫互助、相互影響、彼此成就的溫暖故事,再現了草原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,各族同胞手足情深、守望相助的動人場景。今年3月,《我的阿勒泰》入圍戛納電視劇節(jié)主競賽單元,成為首部入圍該節(jié)主競賽的長篇華語劇集。該劇自開播以來便受到廣泛關注,第一集在央視播出當日,登頂同一時段收視第一名。在吸引大量觀眾的同時,得到了眾多文藝界專家學者的關注和好評。本刊從中擷取一二,以饗讀者。
《我的阿勒泰》劇照(愛奇藝供圖)
希望“黑走馬”成為流行舞
艾克拜爾·米吉提(中國作家協(xié)會影視文學委員會副主任,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)
迷你劇《我的阿勒泰》播出后,反響很熱烈,手機上也經常能刷到宣傳片段和幕后花絮。劇中,各族群眾在同一片土地上交往、生活,美麗的風景和團結交融的生活場景,讓很多觀眾萌生了去阿勒泰走一走、看一看的念頭。
目前的阿勒泰正是回暖的時候,高山牧場開始融雪,花草復蘇。游客冬季去滑雪,夏天可以去享受高山草甸、森林河流。
相信這部劇的熱播,將會在帶動新疆旅游經濟發(fā)展方面發(fā)揮獨特的作用。
作家李娟從個人視角切入當地牧民的生活,自然有一些局限。但文學作品不是包羅萬象的,每個作家都有各自的局限,我們要允許作家有局限。而且,哈薩克族的讀者,比如我,即使看出了某些局限,也不會很在乎。因為李娟的文字和感情是真誠的,她把自己一開始的好奇、試探、隔膜,以及想要融入的心情,都真實地寫了出來。
文學是藝術之母。有了好的文學,才會有好的劇本;有了好的劇本,才能拍出好的影視作品。李娟淳樸本真的文字,來源于她對生活的真切感受。這些文字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后,傳播力進一步增強了。通過鏡頭語言,更多人感受到阿勒泰的美好,并被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深深打動。
一部文藝作品,如果不能打動人心,就容易看過即忘?!段业陌⒗仗凡粌H風景動人,角色也動人。劇中人物來自不同民族,每個角色都有著不同的內心世界,大家和睦相處、美美與共,僅這一點就能夠打動觀眾。
另外,劇中不僅主要演員演得好,配角和群眾演員也表現得很好,表演都很到位、自然。劇中人物不時蹦出幾句“疆普”和哈薩克語,這一點也很新鮮。我看到花絮里一些演員講述幕后故事,比如學習哈薩克語、學習牧馬技巧等等,這些都是各民族相互學習、相互借鑒、相互尊重、相互融入的體現。
劇中有一幕是女主角李文秀和好友托肯等人在草原聚會上跳舞,她們跳的是哈薩克族傳統(tǒng)舞蹈“黑走馬”——哈薩克語是“卡拉角勒哈”,“黑走馬”這個譯名還是我當年翻譯的。
“黑走馬”可以是獨舞、雙人舞、集體舞,可以是健身操、廣場舞……隨著劇集熱播,這個古老的舞蹈也許會成為流行舞。
一部好的影視作品,一定會留下獨特的文化符號。比如1960年代上映的電影《冰山上的來客》,其插曲《花兒為什么這樣紅》現在仍常唱常新、深入人心。電影《閃閃的紅星》主題曲亦是如此。我希望“黑走馬”這個獨特的文化符號能與熱劇《我的阿勒泰》相伴而行。
如今劇集已經收官,很多人通過這部劇對新疆、對阿勒泰、對哈薩克族有了新的認知。這種認知很重要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,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,正是需要文藝工作者通過文學、電影、電視等多種藝術形式,不斷把人與人的心拉近。
新疆阿勒泰地區(qū)哈巴河縣白哈巴村一瞥 視覺中國供圖
久違的自然感 如老友久別重逢
李京盛(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(lián)合會副會長)
電視劇《我的阿勒泰》給人一種久違的自然感:人物和故事,都從大自然中走來;環(huán)境和景物,也完全是純天然的原樣。觀眾仿佛嘗到了一口沒有任何添加劑的糧食,讓人咀嚼到了一種天然谷物的醇香。
沒有精心搭建的造景、沒有靠燈光營造的氛圍,更沒有強情節(jié)、快節(jié)奏、多反轉的人造戲劇元素。大自然是人物的舞臺,人在自然中自在地生存著,人與自然渾然一體。草原、河流、山巒、羊群、馬匹與人的生存狀態(tài),水乳交融地構成和還原了一種原生態(tài)關系。
散文化的表達,也讓觀眾獲得了一種隨性而自由的觀賞心態(tài)。這樣的觀劇感受,或許在內心深處已沉睡許久,《我的阿勒泰》將其喚醒,就像遇到了久別的朋友,有著些許的欣喜和意外。
突破單邊敘事 民族影視的創(chuàng)新作品
牛頌(中國民族影視藝術發(fā)展促進會藝術總監(jiān))
對于《我的阿勒泰》這樣的作品,我和大家一樣,已經盼望很久了。并且,這對民族影視作品的創(chuàng)作具有創(chuàng)新示范的意義。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統(tǒng)一的多民族國家,但以往表現不同民族之間共同生活、心靈交流的好作品并不是太多,且大多以單邊敘事為主。感謝《我的阿勒泰》,展現了天高地遠之中漢族、哈薩克族、蒙古族等各族同胞的和睦和諧。因此,這部作品完全可以作為拓展、深化民族影視創(chuàng)作的樣本來討論。
沒有印象中的程式化 心生不期而遇的感動
戴清(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)
這是一部別致的迷你劇。《我的阿勒泰》展現了人煙稀少的偏遠地區(qū),生機勃勃的夏牧場,不時掛在天邊的美麗彩虹,牛、羊、駱駝悠然游走,淳樸的哈薩克族牧民……作品將自然質樸的阿勒泰牧區(qū)帶到觀眾眼前,展現出大自然的靜謐有力;從烏魯木齊黯然返鄉(xiāng)的少女懷揣著滾燙的寫作夢想,在薩伊汗布拉克不經意間感受到了愛與生活的滋養(yǎng);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、質樸的親情自然流淌……《我的阿勒泰》摒棄了程式化,讓人心生不期而遇的感動。
輕盈而細膩地觸摸人生
牛夢笛(《光明日報》文藝部主任編輯)
《我的阿勒泰》的鏡頭語言就像一首散文詩,藍天、白云、草原、駿馬還有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,他們淳樸、善良、堅韌,與大自然和諧共生。我們仿佛能夠通過鏡頭觸摸到那里的風,感受到那里的陽光,聽到那里的河流在歌唱。
劇中的故事呈現了生命的探索過程。主角李文秀在大城市中遭遇坎坷,選擇回到家鄉(xiāng)扎根,尋覓夢想與現實之間的另一種可能。跟隨她的視角,我們得以細膩地觸摸阿勒泰草原的風情。
現實題材短劇敘事美學的躍遷
李紅艷(北京日報副刊部主任、北京文藝評論家協(xié)會會員)
人與自然,和合共生。小人物命運,大時代生活。
在四時更替中,在牧場流轉中,《我的阿勒泰》展開了一幅最原生態(tài)、最簡單態(tài)、最虔誠態(tài)的生活畫卷。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綿延的哲學思想、人文精神、價值理念、道德自律,在影像構筑的吉光片羽中隱現。
劇中人物,行走在酸甜苦辣的人生歷程中,于困苦中隱忍,在困頓中希冀。而這也恰是中國人品性中重要特質之一,便是溫良、向善、堅韌、敬畏。
來源:《中國民族》雜志2024年第5期
綜合自新華網、《中國新聞》報、國家廣電智庫
文:本刊綜合報道
責編:王怡凡
流程制作:高寧(見習)
訂閱下載:2025年《中國民族》雜志訂閱單